李刚教授团队长期从事人脑胶质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擅长低氧肿瘤微环境、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非编码RNA、细胞外囊泡通讯和早期肿瘤液体活检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团队率先证实了人脑胶质瘤存在IL-6自分泌环路及其意义,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低氧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IL-6、褪黑素等)、多个癌基因(SIM-2s、Progranulin等)对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影响,为揭示人脑胶质瘤恶性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胶质瘤自噬及其化疗耐药性的机制研究,首次发现并报道了低氧促进肿瘤细胞自噬的IL-6/miR155依赖性通路,并阐明了ATG5/RIP200、CREBRF、CREB3、ABCB1/2等关键分子在胶质瘤自噬及其化疗耐药性中的调控作用,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在非编码RNA研究方面,首次发现了与胶质瘤诊断和预后预测相关的miR-584、miR-224等多个miRNA标志物,并对相关miRNA调控肿瘤恶性进展的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胶质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领域更是获得了多项重大发现,阐明了胶质瘤低氧微环境通过POSTN相关通路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2极化的具体分子机制,以及通过外泌体途径增强微环境中的髓系抑制细胞(MDSC)增殖和免疫抑制能力的具体机制,证明了局部胶质瘤低氧区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整个肿瘤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在脑胶质瘤早期精准诊疗及预后评估的跨组学液体活检技术研发方面,已初步建成了“山东省多中心脑肿瘤医疗大数据队列”及其配套的“山东省脑肿瘤大数据联盟大数据云技术平台”,整合利用大数据资源,采用最先进的新型跨组学广义信号通路研究策略,新型精准脑肿瘤分子分型,以及基于纳米微流控技术的液体活检技术等全面推进了我省脑胶质瘤精准医疗事业发展。
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山东省重点研发工程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发展计划、中国及山东省博士后基金和卫生厅课题1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奖各1项,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共9项,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